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党建扶贫 > 正文
    购物车
    0

    现代农业发展的三个着力点

    信息发布者:福星高照
    2017-04-04 15:46:48   转载
    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司长张红宇



    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司长张红宇

    各位嘉宾各位同志大家上午好!

    非常高兴参加城市中国创新峰会,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创新改变城市,创新同样改变农业,我特别欣赏刚才贺铿主任最后谈到小城镇发展的两个观点,其中谈到两个,一个说城镇化一定要和农业现代化齐头并进,一个是小城镇和新农村要共同繁荣。事实上没有农业城镇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城镇化。所以今天这个主题我想了想,城市和农村农业高度结合在一块的,很愿意就现代农业发展的三个着力点为大家讲三个方面的观点。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十三五期间农业现代化要取得明显进展,要走出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怎么样走好这条道路我以为要在三个方面做准备,第一个方面,怎样适应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着力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适度规模经营就是减少农业人口,减少农村存在过多的劳动力问题。所谓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从人口这个角度来讲,就是要不断吸收农村迁移的人口,不断吸收农业过多的劳动力,现代农业要发展需要减少越来越多存在在农业内部的人口,城市要越来越多吸引人口,农业要越来越多减少农业劳动力。一个越多一个越少就决定了农业一定要搞规模经营,一定要搞适度规模经营。前两天刚刚公布了2015年国民经济主要数据,去年GDP高达67.67万亿人民币,2014年相关数据分析,农业GDP占到GDP总量的9.2%,去年详细数据没有出来,应该在9%上下,农业劳动力大概是32%左右。32%的劳动力提供的GDP占总量的不到10%,这就是我们讲的农业滞后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四化同步发展,农业现代化是个短板问题。今年我们的中心工作,“十三五”开局之年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我以为最大的短板是要解决截止到去年年底还有六千万左右的贫困人口,除此之外我认为还有个很重大的短板就是农业现代化怎样发展。尤其在十二五结束以后,“十三五”开局之年,在经济进入新常态,国民经济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这个关键时期,怎样使现代农业跟现代工业、现代城市、现代信息的发展,在四化同步发展的背景之下,特别在全球农业一体化的背景之下,中国农业要跟上其他三化的节奏。中国农业要支撑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的发展必须在有效提供农产品供给同时,解决我们农业劳动生产效率过低的问题。所以我的第一个观点就是讲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关键要在适度经营的推进方面做文章。事实上这两年中央在农村政策相关问题最大的政策就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在稳定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前提之下,要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的有序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济。去年年底召开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明确提出,我们要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济在现代农业中的引领作用。那么什么叫引领作用?

    第一个引领就是创新。创新在现代农业里面体现在什么方面?土地制度的创新、经营制度的创新、产权制度的创新是很大的方面,靠谁做?靠新经济主体、规模经营做,规模经营首先在创新方面要发挥引领作用。

    二、规模经营一定要在延长农业的产业链,提升农产品价值链方面做文章。换句话讲农业本身要有价值,使我们农业是有价值的产业,使农业不断有效应,使效应能够补相关短板问题。规模经营在这方面可以大有作为。这些年农业规模经营已经体现出优势所在,这种优势我以为第一规模经营可以极大的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一个农民传统农户经营半公顷土地,总量大概是20亿亩左右,平均每户家庭7.5亩半公顷,这样土地配置资源效率永远不可能是有效的,永远不可能支撑国家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发展。在这种前提之下,通过规模经营发展,通过十年二十年的努力达到一公顷、两公顷、三公顷,我以为是完全有可能的。当然说和美国家庭农场户均规模200公顷相比还有很长的时间,但是我们通过十年二十年的努力使现在的规模户均规模扩大一倍两倍三倍是极有可能的,这个规模的扩张必须在成本上做文章。第二,科学技术可以在规模经营中得到很好的应用。传统农民水稻增加十公斤二十公斤五十公斤,对传统农民来讲吸引力不大,因为带来的收入并不高,但是如果是大户、合作社经营一千亩甚至更多面积,每亩增加的效率合并起来就是庞大的经济效益,这种效益促使他吸收或者应用现代农业技术。

    三、规模经营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规避市场风险,包括价格风险、疫病风险、自然风险。一个传统农户或者养猪大户家里边养十头五头猪参不参加保险没有关系,但如果是大户,养猪合作社养了一千头一万头猪的企业一定要参加农业保险,不然的话出现疫病风险它的财产会受到致命打击。参加保险规避市场风险、疫病风险。如果经营大户在这些方面都有所代表,它带来的效果就出来了,经济效益一定会增加,成本是第一的,单产水平是高的,风险也规避了,效益当然是好的。对于政府来说,所有的规模经营都能达到这个效应的话农产品供应就能保障。按照十八届五中全会的要求,按照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要求,发挥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在现代农业中的引领作用关键就是我刚才讲到的四个方面,都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第二个大的问题要适应农业供给侧改革的要求,着力培养各种新型农业主体。事实上使留在农业内部的从业人员充分发挥作用。这些年随着国家工业化、城镇化不断的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已经是持续发展了。截止到去年,外出劳动力达到2.76亿,现在所谓的2.3亿承包农户,全国现在有2.5亿农户,其中2.3亿承包有土地,还有两三千万是牧民、渔民,包括林农,不管2.6亿农还是2.3亿承包农户,平均每个农户家庭有一个劳动力外出了,一个劳动力外出适应农业内部的劳动力会越来越少,现在讲2.3亿承包农户也罢,2.6亿普通农户也罢,其中60%是自给自足型的家庭,我们所谓城镇化人口,去年已经达到56.1%,超过去年5亿的常住人口居住在城市。我们的商品农产品是由谁提供的?是由各种各样以商品农产品生产为主要目的的新型经济主体提供的,这类新型经济主体归为三大类:

    一、所谓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去年年底全国有87.7万家,家庭农场平均规模在200亩左右。

    二、各种各样的合作社,可以分为两大方面,1、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水稻合作社、小麦合作社等等;另一方面就是为农业生产提供服务的服务型合作社、农业机械服务合作社、农产品加工营销合作社,各种各样的合作社截止2015年年底全国有151万家。

    三、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包括传统农业企业在内的和现在新兴其他企业进入农业形成各种各样的产业化企业,经营企业达到35.6万家,其中龙头企业达到12万家,包括中粮、北大荒、伊利、蒙牛这样的农业企业是属于国家级农业企业,去年达到1245家。除了这些企业以外,这些年还看到过去做房地产、IT、其他产业的也对农业充满了兴趣,也投资农业成为农业里边的新生力量,比如联想、恒大、万达甚至包括阿里巴巴这样的互联网巨头也涉足农业,成为农业产业化的经营组织,这三大类农业经营主体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确。

    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们希望寄托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方面,要点在两大方面,一个大方面在目前产能已经达到了能够满足基本需求的关键时期。比如去年粮食产量获得12连增,粮食总量达到12429亿斤,比上年又增加了288亿斤,这个产量是不低的,我们获得粮食12连增的同时也注意到我们的产量增加、库存增加、进口量增加,但是我们增加的这些部分相当是属于相对低端的农产品。另一方面,个性化的差异化相对高端的农产品还有相当的进口,去年进口了接近八千万吨的大豆,进口了小麦、水稻、玉米,总体加起来要占到整个进口量的15%以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是怎么样在保障数量、保障总量的同时,能不能生产出城乡居民日夜需要的中高端的农产品,这方面我们还是欠缺的,中高端农产品靠谁生产?显然靠新的经营体制生产,靠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合作社、农业企业,所以我讲的第一大方面就是要培育方面多元化的经营主体,新型经营主体。第二大方面就是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使不同经营主体要有明确的定位,满足农产品供给,满足数量需要,在农业生产的直接生产环节要越来越仰仗、依托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在提升农业价值链方面,或者延长农业产业链方面,尤其是单家独户一家一户干不好的农业生产重要环节方面,越来越要依靠合作社,但是关键的,高端农产品、品牌农产品塑造越来越要依靠农业企业和各种各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所以通过培育和发展多元化的农业经营主体,特别强调不同主体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在农业转方式方面发挥不同作用是第二个着力点。

    第三个着力点要适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着力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事实上留在农业内部的人要让他留得住安得下心来,有个关键问题,要使留下来的从业人员收入水平不能低于外出打工或者转移进城的从事非农产业的人。我们农业产值是9%左右,但是人口在32%左右,这本身就造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这么多年一直维系在1:3,1:2.9,1:2.7这样一个水平上。按照现在不断减少的农业从业人员的生产效率看,一个农业劳动力创造的增加值大约是第二产业创造增加值的1/4,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创造增加值的1/3,这本身是农业收入长期跟不上城市居民收入的节奏,这些年农产品实现12连增是我们国民经济发展中大的亮点。

    第二个大亮点,农民收入不断持续增长。2010年以后连续6年农民收入增长速度超过城市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去年农民收入按照可支配收入计算去年达到11422元,而去年的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是31195元,城乡之比是1:2.73,我以为这是很不错的成绩。去年相对于前年,前年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是28844元,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前年是10489元,城乡之间收入差距是1:2.75,一年下来仅仅缩小了0.2个点,说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任重而道远。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书记一而再再而三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是老乡,我们所谓短板非常明显,一个是怎样按照中央要求,到2020年使剩下的六千万贫困人口彻底脱贫,另一方面就是应该致力于怎样在比较短的时期内使农民的收入继续保持快于城市居民收入增长势头,快于GDP增长势头,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经过五年十年能不能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1:2,1:1.5以内?我以为这是发展农业的第三个着力点。

    要实现这个目标有三个选择:一、切切实实要制订以省、市、县为单位,在农民收入增长方面有没有预期的问题,有没有约束性预期目标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后,有很多省纷纷制订农业收入倍增计划,明确提出到2020年农业收入在2010年基础上实现翻番,现在看起来翻番的目标不难实现,问题是这个蓝图能不能成为我们约束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这个行为关键性的数字指标,一旦定下来一定要按照既定的目标坚定不移的走下去,通过各种各样的有效措施,使农民收入增长的目标尤其是城乡差距缩小的目标能够真正实现。二、怎么样实现这个目标?现在中东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确实差异很大,在农民收入增长方面显然应该以省、县、市,甚至一乡一策、一县一策,比如在东部发达地区农民收入更多仰仗于务工收入,仰仗财产性收入。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一方面通过外出打工工资性收入,另一方面农民内部通过规模经营增加他的农业收入、主业收入。比如在河南、黑龙江、内蒙古东部这样的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这些年增长很快,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并不比全国1:2.73差,黑龙江、辽宁、吉林这些地方城乡之间的差距都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原因何在?这类地方农业从业人员生产效率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农业从业人员经营规模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第三大区域就是贫困地区。一定通过转移支付方式,通过定向补贴、定向巡回措施解决收入问题。

    农民收入是一揽子的问题,需要通过分工分业不断减少农业人口,特别是减少农业劳动力。另一方面,城市要不断发展,特别是小城镇要不断发展,这种发展使我们进入城市以后能够充分就业增加非农收入,而留在农业内部的人的规模越来越大,主业收入越来越大。贺铿主任讲到了,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是个并行不悖的两大问题,换句话说,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农民收入问题一定能够得到圆满的解决。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